產能領先、技術制衡,中國面板產業進入回報期
發布時間:2025-05-19 瀏覽次數:76
當全球經貿格局歷經地緣重構與技術變革的雙重洗禮,中國制造站上產業升級的歷史隘口。新時代的命題隨之而來:中國科技行業必須走出微笑曲線底部,通過更高科技含量的兩端來把握技術制高點,穿破全球化的迷霧。
如何攀登微笑曲線,提升產業附加值,兩條突圍路徑已漸次清晰。
一方面,是消費終端市場話語權的爭奪。自2018年至今7年,肉眼可見的是,中國科技產品在全球的位置已經悄然上升,這在很多供應鏈本地化、渠道品牌高端化建設的先行者上已經有所體現:大批中國消費電子乃至家電產業鏈的絕對龍頭,市值都在過去7年中取得了可觀的增長。
但另一端,在核心技術自主可控方面,包括上游的電子元器件、材料與設備等產業縱深,在核心環節上,中國科技產業仍然有很多課要補,自主可控的緊迫性已經是一張必須打的明牌。而這一賽道的很多先行者的戰略意義,卻多少被忽視了。
作為全球消費電子終端上游核心供應環節,半導體顯示屬于典型的高科技制造行業,能有效提高制造業附加值,成為國家核心競爭力和鍛長板的重要環節。回溯過去二十年,國內面板產業所取得的長足進步,在產業鏈自主可控的宏大敘事下,已逐步成為鼓舞人心的時代標桿。
顯示行業的重心國別轉移及整合還在加速。我們將以行業近期發生的收購整合案為切入,探尋面板行業深度整合的重要意義,而這或許也將為試圖穿透全球化迷霧的其他產業者帶來重要的啟示。
01 震動行業的百億并購
今年4月,TCL科技耗時近半年,斥資百億終于完成了對韓企LGD廣州LCD面板廠與配套模組廠(后文合并簡稱LGD廣州)的收購交割,并將之命名為t11基地。
這場收購的時代大背景在于:從三星蘇州到LGD廣州接連被收購,曾經風光無限的韓國面板企業至此已完全退出了LCD TV面板產業的競爭,一個時代正式落幕。
TCL對LGD廣州的收購,也注定將成為中國半導體顯示產業近二十年從追趕到超越的關鍵里程碑——隨著這場收購的完結,中國大陸面板廠將占據全球70%以上LCD面板份額,已然重構了全球顯示市場的產業秩序。
和TCL華星已有的t1和t2,t3和t4、t6和t7工廠的雙子星模式一樣,被收購的LGD廣州廠也有望與TCL華星t9產線組成新的雙子星格局,產生1+1>2的協同價值:技術層面,t11擁有的IPS技術對專攻IT等中小尺寸業務的t9將形成助益;由于地理位置的接近,兩座工廠可以實現配套資源共享,并能夠通過產能協調與分配,既承接電視面板的復蘇紅利,又押注IT、車載等中小尺寸業務的增長機遇,帶來更強的產業鏈協同能力和更顯著的規模效益。
值得一提的是,原LGD廣州重點客戶包含三星、LGE等國際大客戶,收購LGD廣州后,TCL華星預計將直接接入原LGD廣州客戶網絡,由此擴大已有客戶的合作范疇,擴展戰略客戶名單。
歷史總是驚人的相似,2020年,立訊精密斥資33億元全資收購緯創資通兩家全資子公司股權,憑借這筆收購,正式進軍iPhone手機代工領域;2023年,精密立訊又以21億元的價格成功拿下昆山世碩的多數股權,進一步壯大了立訊精密的iPhone代工業務。
當時的市場同樣質疑立訊精密為什么要收購這兩個還在虧損的資產。但很快大家發現這場收購的精妙之處,立訊精密通過收購供應鏈網絡,成功進入蘋果整機代工領域,實現從零部件供應到整機組裝的跨越,市值也開啟了大幅增長之路。
通過收購重點客戶上游資產,切入其供應鏈,意味著拿到了共享國際巨頭發展成果的入場券,當時的立訊和現在的華星,兩者的客戶戰略可謂有異曲同工之妙。
總體來看,無論從可測算的財務回報,還是技術延拓、客戶結構改善等無形資產層面的潛在收益來看,這筆收購的綜合價值遠遠超過普通的財務投資,不可謂不是深思熟慮。
02面板產業的“中國答案”
TCL科技收購LGD廣州這個單點事件,不僅為LCD面板行業話語權的中韓交接畫上句號,更是中國面板產業競爭力系統性提升的序幕。
面板產業鏈價值的核心點在面板,以TV為例,顯示面板在終端成本的占比為60-70%,含背光模組則達到80-90%。一旦占據面板份額、技術和制造效率的高點,我們將站穩面板微笑曲線的高附加值部分,并帶動上游的設備材料芯片,下游的智能終端齊頭并進。
70%市場份額的奇點時刻
對于重資產的高科技行業,一旦掌握產能優勢后,產業集群效應便開始凸顯,規模優勢也使得行業成本最低,最終形成強者恒強、贏者通吃的局面。
比如,為什么中國臺灣地區能夠在全球的半導體產業中扮演舉足輕重的角色,就是由于半導體代工廠技術和產能的領先。根據最新數據,2024年臺灣代表性的半導體代工合計份額也在70%左右,其中臺積電62%,聯電6%,世界先進和力積電各1%。
目前中國大陸的面板產業,也正在貼近這個70%份額這條“黃金分割線”。
2019年,中資面板廠合計份額達到42%(包括京東方、TCL華星、惠科、彩虹股份等面板廠商),歷史上首次完成對日韓的超越。而此次TCL的收購將使中資面板市場的整體產能得到進一步提升,市場預計2025年份額達到70%左右,份額集中有利于主要面板廠產能的穩定,從而徹底掌握全球的話語權。
從“被動跟隨”到“技術制衡”
LGD在出售了廣州LCD資產的同時,宣布其未來將聚焦OLED業務的發展。實際上,伴隨著韓廠紛紛轉向OLED、全球LCD產業重心向中國大陸轉移,“LCD已淪為夕陽產業,將很快被OLED替代”等言論已并非新鮮論調。
然而,中國面板企業正在用實打實的技術突破與市場表現重塑產業認知——LCD產業并非垂暮老朽,反而年富力強,在未來較長一段時間里,LCD仍將是大尺寸顯示領域的絕對主流。
根據洛圖科技數據,2024年,全球大尺寸液晶電視面板出貨量為2.37億片,同比增長5.1%;出貨面積達1.75億平方米,同比增長8.0%;LCD在電視面板顯示領域仍占據97%以上的出貨量,占據絕對優勢。甚至,即便在OLED滲透率較高的手機等小尺寸市場,也仍然把控著近乎半壁江山。
這種技術滲透率的懸殊對比,或許折射出商業的真相:在質量與性價比都是考量因素的消費電子領域,技術路線的選擇從來不是簡單的替代關系,而是成本、性能與產業鏈成熟度的綜合平衡。
TV大屏化浪潮正在驗證和強化LCD的生命力。全球TV面板尺寸年均增長1英寸的行業規律,在中國市場呈現出更激進的演進態勢——國內TV平均消費尺寸已領先國際市場10英寸,這直接歸功于中國面板企業在8.5/10.5代線等先進產線的布局優勢。
這種技術產能的共振效應甚至引發了全球大尺寸面板的結構性短缺:2024年第四季度以來,65-85英寸面板因10.5代線產能瓶頸出現供應緊張。目前中國企業在65-85英寸段掌握70-85%市場份額,90-115英寸超大型面板更近乎100%。
Mini-LED技術的突破也是這場大屏革命的強大推動力之一。從Mini-LED芯片到背光模組與控制芯片,國產技術的成熟使Mini-LED背光加持的LCD在顯示效果媲美OLED的同時,實現超過8萬小時壽命(是OLED的4倍),功耗僅為OLED的一半左右。并且,以65吋電視為例,Mini-LED終端價已下探至4000元區間,相較動輒萬元的OLED來說,簡直是碾壓性優勢。
Omdia預計,搭載Mini-LED背光的LCD TV面板將于2025年實現對OLED TV的歷史性超越。全球Mini-LED TV未來三年復合增速將達36.6%,2025年出貨量預計達1420萬臺,而近年來OLED TV銷量始終徘徊在500-600萬臺區間。
此外,一個耐人尋味的例子是任天堂新一代Switch 2放棄OLED轉而用回了LCD顯示屏,其團隊表示因為LCD顯示技術已經取得了很大進步,而且新主機可以支持HDR。
回看近些年“OLED替代論”一度風靡,中國面板企業卻默默通過Mini-LED的技術升維回應和打破了“中企只能被動跟隨”的產業偏見,巧妙實現了對韓廠的技術制衡。
03 行業回報:始于面板,但不止于面板
對于重資產科技產業來說,由于產品價格波動大,容易呈現周期性,比如存儲芯片行業就是典型的周期成長性行業。但是,如果產能能夠高度集中于某一地區,波動將會大幅減小甚至具有“提價權”。
比如臺積電在2019年確立全球領先半導體代工優勢后,毛利率就系統性的突破45%-50%的歷史區間,而且波動性也開始降低。
受供需錯配影響,面板價格歷史上呈現較大周期性。但是隨著中國企業掌握產能的話語權,并實現技術上對韓廠的制衡后,也就意味著實質上掌握了定價權。2022年6月開始,按需生產已經成為共識,2022Q3以來,面板價格周期性和波動幅度就大幅減弱,是面板行業歷史上的首次產業拐點。
從產業競合角度,隨著日韓企業退出,行業回歸更加理性的競爭,中國廠商從價格接受者轉變為價格管理者,展望未來,面板將成為現金牛資產,持續給股東創造回報。
根據最新的2024年報,TCL科技業績預告年內半導體顯示業務持續向好,凈利潤超60億元;另一面板龍頭京東方A利潤達到53億元,同比增幅超過一倍,經營性現金流也高達477億。
在全球貿易摩擦加劇,科技競爭白熱化的當下,作為核心的電子元器件,面板不僅僅是自己成為現金奶牛類資產,還扮演著承上啟下的關鍵作用:首先是拉動上游的設備、材料的國產化,另外大幅增強下游終端的競爭力,包括電視機、PC、顯示器、手機和新能源車。
從產線上來看,國內基本都是高世代線,成本天然更有競爭力。黑電企業過去多以質價比優勢搶占市場,但現在已經開始呈現技術實力帶動品牌溢價能力提升,背后的面板企業功不可沒。
技術迭代是引發彩電格局變化的重要原因。上世紀70年代,日廠索尼、松下、東芝等公司在CRT技術反超歐美,獨霸全球彩電市場。2000年起LCD技術逐步淘汰CRT技術,韓廠完成了對日廠的超越。而隨著Mini-LED等技術的崛起,中企對韓廠的歷史性超越已悄然發生。
在供應鏈方面,由于LCD面板產能均位于中國大陸,下游國產電視品牌直接向上游面板廠訂購產品,供應鏈自主可控,供貨也保質保量,形成了極強的產業集群效應。
當全球經貿格局歷經地緣重構與技術變革的雙重洗禮,中國制造站上產業升級的歷史隘口。新時代的命題隨之而來:中國科技行業必須走出微笑曲線底部,通過更高科技含量的兩端來把握技術制高點,穿破全球化的迷霧。
如何攀登微笑曲線,提升產業附加值,兩條突圍路徑已漸次清晰。
一方面,是消費終端市場話語權的爭奪。自2018年至今7年,肉眼可見的是,中國科技產品在全球的位置已經悄然上升,這在很多供應鏈本地化、渠道品牌高端化建設的先行者上已經有所體現:大批中國消費電子乃至家電產業鏈的絕對龍頭,市值都在過去7年中取得了可觀的增長。
但另一端,在核心技術自主可控方面,包括上游的電子元器件、材料與設備等產業縱深,在核心環節上,中國科技產業仍然有很多課要補,自主可控的緊迫性已經是一張必須打的明牌。而這一賽道的很多先行者的戰略意義,卻多少被忽視了。
作為全球消費電子終端上游核心供應環節,半導體顯示屬于典型的高科技制造行業,能有效提高制造業附加值,成為國家核心競爭力和鍛長板的重要環節。回溯過去二十年,國內面板產業所取得的長足進步,在產業鏈自主可控的宏大敘事下,已逐步成為鼓舞人心的時代標桿。
顯示行業的重心國別轉移及整合還在加速。我們將以行業近期發生的收購整合案為切入,探尋面板行業深度整合的重要意義,而這或許也將為試圖穿透全球化迷霧的其他產業者帶來重要的啟示。
01 震動行業的百億并購
今年4月,TCL科技耗時近半年,斥資百億終于完成了對韓企LGD廣州LCD面板廠與配套模組廠(后文合并簡稱LGD廣州)的收購交割,并將之命名為t11基地。
這場收購的時代大背景在于:從三星蘇州到LGD廣州接連被收購,曾經風光無限的韓國面板企業至此已完全退出了LCD TV面板產業的競爭,一個時代正式落幕。
TCL對LGD廣州的收購,也注定將成為中國半導體顯示產業近二十年從追趕到超越的關鍵里程碑——隨著這場收購的完結,中國大陸面板廠將占據全球70%以上LCD面板份額,已然重構了全球顯示市場的產業秩序。
和TCL華星已有的t1和t2,t3和t4、t6和t7工廠的雙子星模式一樣,被收購的LGD廣州廠也有望與TCL華星t9產線組成新的雙子星格局,產生1+1>2的協同價值:技術層面,t11擁有的IPS技術對專攻IT等中小尺寸業務的t9將形成助益;由于地理位置的接近,兩座工廠可以實現配套資源共享,并能夠通過產能協調與分配,既承接電視面板的復蘇紅利,又押注IT、車載等中小尺寸業務的增長機遇,帶來更強的產業鏈協同能力和更顯著的規模效益。
值得一提的是,原LGD廣州重點客戶包含三星、LGE等國際大客戶,收購LGD廣州后,TCL華星預計將直接接入原LGD廣州客戶網絡,由此擴大已有客戶的合作范疇,擴展戰略客戶名單。
歷史總是驚人的相似,2020年,立訊精密斥資33億元全資收購緯創資通兩家全資子公司股權,憑借這筆收購,正式進軍iPhone手機代工領域;2023年,精密立訊又以21億元的價格成功拿下昆山世碩的多數股權,進一步壯大了立訊精密的iPhone代工業務。
當時的市場同樣質疑立訊精密為什么要收購這兩個還在虧損的資產。但很快大家發現這場收購的精妙之處,立訊精密通過收購供應鏈網絡,成功進入蘋果整機代工領域,實現從零部件供應到整機組裝的跨越,市值也開啟了大幅增長之路。
通過收購重點客戶上游資產,切入其供應鏈,意味著拿到了共享國際巨頭發展成果的入場券,當時的立訊和現在的華星,兩者的客戶戰略可謂有異曲同工之妙。
總體來看,無論從可測算的財務回報,還是技術延拓、客戶結構改善等無形資產層面的潛在收益來看,這筆收購的綜合價值遠遠超過普通的財務投資,不可謂不是深思熟慮。
02面板產業的“中國答案”
TCL科技收購LGD廣州這個單點事件,不僅為LCD面板行業話語權的中韓交接畫上句號,更是中國面板產業競爭力系統性提升的序幕。
面板產業鏈價值的核心點在面板,以TV為例,顯示面板在終端成本的占比為60-70%,含背光模組則達到80-90%。一旦占據面板份額、技術和制造效率的高點,我們將站穩面板微笑曲線的高附加值部分,并帶動上游的設備材料芯片,下游的智能終端齊頭并進。
70%市場份額的奇點時刻
對于重資產的高科技行業,一旦掌握產能優勢后,產業集群效應便開始凸顯,規模優勢也使得行業成本最低,最終形成強者恒強、贏者通吃的局面。
比如,為什么中國臺灣地區能夠在全球的半導體產業中扮演舉足輕重的角色,就是由于半導體代工廠技術和產能的領先。根據最新數據,2024年臺灣代表性的半導體代工合計份額也在70%左右,其中臺積電62%,聯電6%,世界先進和力積電各1%。
目前中國大陸的面板產業,也正在貼近這個70%份額這條“黃金分割線”。
2019年,中資面板廠合計份額達到42%(包括京東方、TCL華星、惠科、彩虹股份等面板廠商),歷史上首次完成對日韓的超越。而此次TCL的收購將使中資面板市場的整體產能得到進一步提升,市場預計2025年份額達到70%左右,份額集中有利于主要面板廠產能的穩定,從而徹底掌握全球的話語權。
從“被動跟隨”到“技術制衡”
LGD在出售了廣州LCD資產的同時,宣布其未來將聚焦OLED業務的發展。實際上,伴隨著韓廠紛紛轉向OLED、全球LCD產業重心向中國大陸轉移,“LCD已淪為夕陽產業,將很快被OLED替代”等言論已并非新鮮論調。
然而,中國面板企業正在用實打實的技術突破與市場表現重塑產業認知——LCD產業并非垂暮老朽,反而年富力強,在未來較長一段時間里,LCD仍將是大尺寸顯示領域的絕對主流。
根據洛圖科技數據,2024年,全球大尺寸液晶電視面板出貨量為2.37億片,同比增長5.1%;出貨面積達1.75億平方米,同比增長8.0%;LCD在電視面板顯示領域仍占據97%以上的出貨量,占據絕對優勢。甚至,即便在OLED滲透率較高的手機等小尺寸市場,也仍然把控著近乎半壁江山。
這種技術滲透率的懸殊對比,或許折射出商業的真相:在質量與性價比都是考量因素的消費電子領域,技術路線的選擇從來不是簡單的替代關系,而是成本、性能與產業鏈成熟度的綜合平衡。
TV大屏化浪潮正在驗證和強化LCD的生命力。全球TV面板尺寸年均增長1英寸的行業規律,在中國市場呈現出更激進的演進態勢——國內TV平均消費尺寸已領先國際市場10英寸,這直接歸功于中國面板企業在8.5/10.5代線等先進產線的布局優勢。
這種技術產能的共振效應甚至引發了全球大尺寸面板的結構性短缺:2024年第四季度以來,65-85英寸面板因10.5代線產能瓶頸出現供應緊張。目前中國企業在65-85英寸段掌握70-85%市場份額,90-115英寸超大型面板更近乎100%。
Mini-LED技術的突破也是這場大屏革命的強大推動力之一。從Mini-LED芯片到背光模組與控制芯片,國產技術的成熟使Mini-LED背光加持的LCD在顯示效果媲美OLED的同時,實現超過8萬小時壽命(是OLED的4倍),功耗僅為OLED的一半左右。并且,以65吋電視為例,Mini-LED終端價已下探至4000元區間,相較動輒萬元的OLED來說,簡直是碾壓性優勢。
Omdia預計,搭載Mini-LED背光的LCD TV面板將于2025年實現對OLED TV的歷史性超越。全球Mini-LED TV未來三年復合增速將達36.6%,2025年出貨量預計達1420萬臺,而近年來OLED TV銷量始終徘徊在500-600萬臺區間。
此外,一個耐人尋味的例子是任天堂新一代Switch 2放棄OLED轉而用回了LCD顯示屏,其團隊表示因為LCD顯示技術已經取得了很大進步,而且新主機可以支持HDR。
回看近些年“OLED替代論”一度風靡,中國面板企業卻默默通過Mini-LED的技術升維回應和打破了“中企只能被動跟隨”的產業偏見,巧妙實現了對韓廠的技術制衡。
03 行業回報:始于面板,但不止于面板
對于重資產科技產業來說,由于產品價格波動大,容易呈現周期性,比如存儲芯片行業就是典型的周期成長性行業。但是,如果產能能夠高度集中于某一地區,波動將會大幅減小甚至具有“提價權”。
比如臺積電在2019年確立全球領先半導體代工優勢后,毛利率就系統性的突破45%-50%的歷史區間,而且波動性也開始降低。
受供需錯配影響,面板價格歷史上呈現較大周期性。但是隨著中國企業掌握產能的話語權,并實現技術上對韓廠的制衡后,也就意味著實質上掌握了定價權。2022年6月開始,按需生產已經成為共識,2022Q3以來,面板價格周期性和波動幅度就大幅減弱,是面板行業歷史上的首次產業拐點。
從產業競合角度,隨著日韓企業退出,行業回歸更加理性的競爭,中國廠商從價格接受者轉變為價格管理者,展望未來,面板將成為現金牛資產,持續給股東創造回報。
根據最新的2024年報,TCL科技業績預告年內半導體顯示業務持續向好,凈利潤超60億元;另一面板龍頭京東方A利潤達到53億元,同比增幅超過一倍,經營性現金流也高達477億。
在全球貿易摩擦加劇,科技競爭白熱化的當下,作為核心的電子元器件,面板不僅僅是自己成為現金奶牛類資產,還扮演著承上啟下的關鍵作用:首先是拉動上游的設備、材料的國產化,另外大幅增強下游終端的競爭力,包括電視機、PC、顯示器、手機和新能源車。
從產線上來看,國內基本都是高世代線,成本天然更有競爭力。黑電企業過去多以質價比優勢搶占市場,但現在已經開始呈現技術實力帶動品牌溢價能力提升,背后的面板企業功不可沒。
技術迭代是引發彩電格局變化的重要原因。上世紀70年代,日廠索尼、松下、東芝等公司在CRT技術反超歐美,獨霸全球彩電市場。2000年起LCD技術逐步淘汰CRT技術,韓廠完成了對日廠的超越。而隨著Mini-LED等技術的崛起,中企對韓廠的歷史性超越已悄然發生。
在供應鏈方面,由于LCD面板產能均位于中國大陸,下游國產電視品牌直接向上游面板廠訂購產品,供應鏈自主可控,供貨也保質保量,形成了極強的產業集群效應。